点墨斋

  • 博客首页
  • 生活随笔
  • 读书感悟
  • 呓语妄言
  • 工作日常
  • 关于博主
    • 豆瓣书影
  • 文章归档
  • 榜上有名
  • 友情链接
醉墨阁微信公众号

关注醉墨阁微信公众号
更多精彩内容实时推送

从董聂舆论争议看横渠四句的生命力和对当代的精神启示

  • 陈景行
  • 2025-06-09
  • 3

近期,聂圣哲与董宇辉围绕“横渠四句”的舆论争议,在我看来是现代文化精英与新兴文化传播者在价值认知上的碰撞。聂圣哲以学术标准批判董宇辉的“文化人设”,却忽略了张载思想中最珍贵的实践精神;董宇辉虽将文化经典带入大众视野,却也无法摆脱商业化包装的争议。这场争论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代中国对理想主义的复杂心态,我们既渴望超越功利的精神力量,又习惯用实用主义丈量一切。事实上,张载四句箴言的真正生命力,从来不在概念争辩或流量包装中,而在其 “知行合一” 的精神内核里。这正是穿透当代文化迷茫的关键所在。

张载画像
张载画像

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绝不是士大夫阶层的高谈阔论与自命清高。因为他的一生,就是对这四句话最生动、最有力的践行。青年时期的他目睹西夏屡屡寇边,即欲投笔从戎,二十一岁时,写成《边议九条》上书当时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并计划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失地,将“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落于疆场理想,后在范仲淹“儒者自有名教可乐”的劝诫下放弃从戎转向儒学。自此他一头扎进儒释道经典中,在“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的勤勉中构建出了关学体系。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自己的哲学思考转化为具体实践,在云岩县令任上推行“敦本善俗”的德政,召集乡老共商治县,让“为生民立命”化为体察民情的具体行动。晚年辞官创办横渠书院,率弟子“买田一方,画为井字,剖而分之,以试井田”,将“为往圣继绝学”的思考融入制度实践。这种 “坐而论道” 与 “起而行之” 的统一,在《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哲学表述中达到巅峰,他将天地万物视为血脉共同体,把伦理关怀从血缘亲族扩展至宇宙众生,其“气本论”哲学体系(以“气”为宇宙本原,强调“气化万物”的统一性)与“天地之性 / 气质之性”的人性论,正是为这种实践哲学提供形而上根基。

张载画作《春耕图》
张载画作《春耕图》

张载思想的突破性,在于将抽象哲学与现实关怀熔为一体。他提出的“气本论”打破了传统天命观的神秘性,赋予“为天地立心”以通过认知自然规律而确立人文精神的现代意味。而“民胞物与”的伦理观,则将“为生民立命”从个人修身升华为社会治理的价值原则。他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的实践,意图以此为制度设计实现大同理想。他的种种思想和实践既延续了儒家 内圣外王的传统,又注入了制度性实践的创新思维。这种形而上思考,形而下实践的闭环,使得“横渠四句”超越了道德宣言的层面,成为具有现实操作可能的精神纲领。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所言,张载的理想主义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哲学,而非脱离现实的乌托邦想象。

于右任书写横渠四句
于右任书写横渠四句

横渠四句的魅力,在于其超越时代的精神共鸣,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从朱熹将张载奉为理学先驱,到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亦受其“大心”思想启发。在从王夫之盛赞张载之学“如皎日丽天”,再到马一浮在抗战时以“横渠四句”,勉励浙大学子“竖起脊梁,猛著精采”。这种跨越千年的精神传承,正因它始终扎根于“实践”的土壤,正如张载在《正蒙》中所言:“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唯有超越个人私欲的“大心”境界,方能让理想主义摆脱空谈,获得生生不息的力量。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横渠四句”的意义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唤醒每个人心中的理想主义火种。正如马一浮所言:“人人有此责任,人人具此力量”。无论是学者还是网红,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普通民众,只要秉持“为天地立心”的情怀、“为生民立命”的担当、“为往圣继绝学”的自觉、“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都能在各自领域成为“收拾精神,自作主张”的大英雄。
当我们在纷繁绚丽的世界迷失时,不妨重拾“横渠四句”,秉承其精神,回归实践本质,在各自领域中成为理想主义的践行者,因为真正的文化基因从不在唇枪舌剑中,而在每个生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具体行动里。

关注醉墨阁微信公众号(zmgblog),阅读作者更多文章。

© 2025 点墨斋.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Theme by Wing
  • {{ item.name }}
  • {{ item.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