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墨斋

  • 博客首页
  • 生活随笔
  • 读书感悟
  • 呓语妄言
  • 工作日常
  • 关于博主
    • 豆瓣书影
  • 文章归档
  • 榜上有名
  • 友情链接
醉墨阁微信公众号

关注醉墨阁微信公众号
更多精彩内容实时推送

在算法与 AI 时代,我们更需要一场始于生存的哲学觉醒——读金观涛《我的哲学探索》

  • 陈景行
  • 2025-05-30
  • 5

在信息洪流席卷一切的当下,我们总在不经意间被各种片面观点所裹挟,那些关于 “意义”“价值”“存在” 的叩问,却在碎片化阅读中日渐模糊。当手机屏幕被算法推送的信息层层覆盖,AI 能精准复刻我们的语言风格生成内容,一种难以名状的不安便悄然滋生:被算法拿捏的喜好、被模型复刻的表达,是否正在消解 “我” 的独特性?直到翻开金观涛先生《我的哲学探索》(2025 年再版),才恍然惊觉,金观涛老师三十多年前的哲思,至今仍能在灵魂深处激起层层涟漪。这不是一本追逐热点的应景之作,而是一位思想家用半生的精神跋涉,向我们诉说:真正的哲学,从来不是书斋里的文字游戏,而是普通人在生存困境中,对 “人何以为人” 最赤诚的追问。

金观涛《我的哲学探索》

初版《我的哲学探索》以 “人的哲学”“发展的哲学”“整体的哲学” 为框架,对马克思哲学中的经典命题进行现代性重构,堪称当代常识理性的一次革命性扩张。金观涛老师大胆将量子力学、相对论等前沿科学理论,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科学思想相融合,打破哲学与科学的壁垒。这种跨学科的创新尝试,不仅让哲学走出抽象的思辨,更让科学理性回归人文关怀的土壤。

金观涛《我的哲学探索》

面对初版在符号研究与人文关注上的局限,新版《我的哲学探索》实现了理论的全面升级。通过对符号真实性的深入探讨,以及对有符号(主体)系统和无主体系统的明确区分,金观涛老师完成了对系统论的重大澄清。这一理论突破,在人工智能热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当人们沉迷于 AI 技术的炫酷表象,这本书从哲学高度揭示人工智能的本质,提醒我们警惕技术狂热背后的认知陷阱,为理性看待技术发展提供了关键指引。

金观涛《我的哲学探索》

金观涛老师对现代科学的解读颠覆了一般认知。他没有陷入 “科学即正确” 的教条,而是提出一个锋利的命题:科学的本质是 “受控实验与符号系统的同构”。因此伽利略用望远镜观测木星卫星的意义,远不止于发现新天体,当他将观测方法转化为可重复的实验步骤,让所有学者都能通过相同操作验证结果时,个人经验便升华为公共知识的基石。这种 “可验证的真实性”,正是科学突破古代智慧模糊性的关键。

放到算法时代,这个观点像一把手术刀划开信息茧房的迷雾,大数据为我们定制的 “个性化世界”,是否具备科学实验般的 “普遍可重复性”?当购物软件的推荐、短视频平台的推送,在精准迎合我们的既有认知,我们或许正困在资本与技术编织的 “虚拟洞穴” 里。这些看似丰富的信息,不过是系统根据标签重复投喂的 “数据回声”,从而使我们离真正的 “认知拓展” 越来越远。金观涛的追问提醒我们,真正的知识,必须经得起 “走出茧房” 的检验;真正的思考,始于对 “既定正确” 的怀疑。

金观涛《我的哲学探索》

在面对 AI 引发的全人类的 “创作焦虑”,金观涛老师在书中给出了简坚定而有力的回答,人文真实的核心,是主体自由意志的 “贯注”。王阳明 “龙场悟道” 就是鲜明的例证,在贬谪的绝境中,王阳明躺在石棺里追问生死,最终在痛苦与觉悟的碰撞中明白 “心外无物”,这种将生命体验熔铸进思想的过程,是AI永远无法复制的精神光芒。AI 可以生成 “感时花溅泪” 这样的诗句,却写不出杜甫经历安史之乱时的血泪;AI能模仿梵高的画作,却无法传递画家凝视星空时的灵魂震颤。因为AI没有对生命的敬畏,没有在困境中叩问存在的勇气,自然无法在”符号系统“中注入真正的人文价值。

金观涛老师进一步提出 “三重真实” 的认知坐标系,即科学真实靠受控实验拓展边界,社会真实以制度共识维系协作,而个人真实,是每个生命对 “我该如何生活” 的独特回答。三者如同拱桥的支点,缺一不可。疫情期间,健康码作为科学与社会真实的结合,曾为防疫提供便利,但当它过度介入个人生活、模糊自由边界时,我们突然意识到,技术的价值,在于服务人的发展,而非异化成为人的主宰。就像 AI 可以辅助决策,但最终按下确认键的,必须是那个懂得权衡、能够承担后果的 “人”!这一点 “不可计算” 的人性,正是我们在数字时代必须守护的精神领地。

金观涛《我的哲学探索》

书中最打动我的是金观涛对自身思想历程的坦诚剖白,这让哲学褪去神秘的面纱,回归本真。哲学不是学者的专利,而是每个普通人在生活褶皱里的精神突围。当我们在加班后的深夜追问工作的意义,在社交媒体的喧嚣中寻找自我的定位,在技术变革中迷茫于 “人的价值”,其实都在进行属于自己的哲学探索 。正如金观涛老师所说,“哲学探究的本质是自我反思”,而这种反思,始于对 “活着” 的认真。

合上书页,窗外的城市依然被“屏幕蓝光”所笼罩,算法仍在精准推送着 “我可能喜欢” 的内容。但不同的是,金观涛老师的文字像一道微光,照亮了被数据淹没的主体性。在 AI 试图模仿人类思考的时代,我们更需要重读那些扎根生存的哲学,不是为了寻找答案,而是为了记住,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我们始终拥有怀疑的勇气、追问的力量,以及在不确定中为自己定义意义的自由。

如果你曾在技术浪潮中感到失重,曾在信息爆炸中渴望深度的思考,那么这本跨越近四十年的《我的哲学探索》,或许能成为你重新锚定自我的精神坐标。它不是一本 “有用” 的书,却能帮你找回被算法稀释的 “思考的重量”。 毕竟,在这个AI越来越像人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活得像 “人”。

关注醉墨阁微信公众号(zmgblog),阅读作者更多文章。

金观涛《我的哲学探索》

书籍简介:

这本书是一个以思想为志业的学者,毕生探索历程和研究成果的集成之作。40 年间物换星移,从青葱年代到暮色将至,思想者的岁月波澜壮阔。而数十年如一日地苦苦追求真理,不仅要有直面骄阳的魄力,还需耐得住长久的孤独,接受可能的失败。尤其是在如今理想主义不再流行,人文精神被科技热潮 消解殆尽的时代里,许多人可能不禁要问,这样的哲学探索究竟有何意义呢?当现代世界深陷精神困境,大多数人或是选择激流勇退宣布“哲学已死”,或是躲进被后现代粉饰的对立狂欢, 或是藏在思辨游戏的安乐窝里假寐。孤独的思想家仿佛只身行走于幽深密林。对探索的坚持,是因为唯有哲学思想能给我们答案——要走出因真实性丧失带来的困境,我们需要梳理自现代化起源以来,哲学作为普遍观念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深层影响。

今日种种,不过是思想的潜流在海平面激起的汹涌波涛。而一种现代的哲学,势必要能够整合起自 20 世纪以来科学发展的成果,讲清楚人工智能浪潮及其背后的量子力学革命,以一种崭新的思路去考察因科学进步而需要重新理解的古老哲学命题。究其根本,回答一个基本问题——在客观世界不存在的情况下,人类如何理解自己的存在,现代人的价值和终极关怀去哪里寻求?只有用哲学再次证明人具有思想的自由,证明科学以人为中心,我们才能摆脱人会成为工具的焦虑,以及人将被机器取代的恐惧。用现代哲学捍卫人之为人的意义,重建洞察世界的信心。让我们从先行者那里继承精神与智慧,越过重峦叠嶂,向着未来更为开放的理性,勇往直前。

本书附有金观涛 林峰 余晨 刘青峰“关于人工智能的对话”别册。哲学家与技术专家直接对话,解答“人工智能到底是一个什么问题?”“人工智能是否会涌现意识?”“为什么科学以人为中心?”“人文学者面对科技浪潮应该怎么办?”等新科技进步带来的热点议题。

作者简介:

金观涛
金观涛

金观涛,男,1947年生于浙江义乌,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曾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研究。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讲座教授、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现任台湾政治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著有《真实与虚拟:后真相时代的哲学》《消失的真实》《轴心文明与现代社会》 《系统的哲学》《中国思想史十讲(上卷)》《系统医学原理》(合著)《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与刘青峰合著)《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与刘青峰合著)等。

关注醉墨阁微信公众号(zmgblog),阅读作者更多文章。

© 2025 点墨斋.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Theme by Wing
  • {{ item.name }}
  • {{ item.name }}